4月6日,北京,“千人千面”民族衣饰揭示场,两名瞻仰者正在一件清代的蓝缎地绣花蝶纹氅衣前驻足玩赏。这场展览展出了我国18至19世纪的织绣、首饰、器皿共300余件,全景式展现了当时从王公贵族到寻常人民的装束造式和工艺。通过寓目这些“穿正在身上的史书”,即日的年青人们得以领会谁人年代的民族文明、艺术与风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4月6日,北京,“千人千面”民族衣饰揭示场,两名汉服喜爱者正在玩赏一件明黄地绣缠枝莲蝠纹坐垫,当天她们特意穿戴了马面裙和新中式格调的装束前来观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4月6日,北京,“千人千面”民族衣饰揭示场,大学生诠释员林炯敏正在为瞻仰者先容一件清代的绿色缎绣花蝶纹衬衣。林炯敏是北京装束学院装束计划专业的研一学生,这场展览的实质与她的钻探对象合连。她以为,操纵课余年光来当诠释员,既可能正在实验中扩充本身的常识面,还能将装束背后所承载的史书、工艺和文明传扬给更多的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4月6日,北京,“千人千面”民族衣饰揭示场,大学生诠释员林炯敏正在为瞻仰者先容一件橘血色提花缎仙鹤祥云纹衬衣。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4月6日,北京,“千人千面”民族衣饰揭示场,一名诠释员正在为瞻仰者先容一件明黄地绣云龙纹坐垫所用的工艺和图案寄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4月6日,北京,“千人千面”民族衣饰揭示场服饰,瞻仰者正在寓目清晚期满族衣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4月6日,北京,“千人千面”民族衣饰揭示场,瞻仰者正在寓目一组金银混搭累丝嵌宝头面首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4月6日,北京,“千人千面”民族衣饰揭示场,瞻仰者正在拍摄一件红缎地绣龙云纹绣片的限造。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4月6日服饰,北京,“千人千面”民族衣饰揭示场,瞻仰者从一件黄地平金绣二龙戏珠纹桌帷前走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4月6日,北京,“千人千面”民族衣饰揭示场,瞻仰者正在一件红缎地绣龙云纹绣片前驻足。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正在这场民族衣饰展上 搜索“穿正在身上的史书”服饰